中醫的氣是什麼?

一、氣的基本概念

《周易·繫辭》:「天地氤氳,萬物化生」。氣,是遠古時代人們對於自然現象的一種認知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認為「氣」是構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質;宇宙間的一切事物,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。後來這種觀點被引進醫學領域,在中醫學逐漸形成了氣的基本概念。

《素問·寶命全形論》:「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」,氣,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;「人以天地之氣生,四時之法成。」人是「天地之氣」的產物,也就是自然界的產物。人的形體構成,實際上也是以「氣」為其最基本的物質基礎,故曰「氣聚則形成,氣散則形亡」(《醫門法律》)。

《素問·六節藏象論》說:「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。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上使五色修明,音聲能彰;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,味有所生,以養五氣。氣和而生,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」。人的生命活動,需要從「天地之氣」中攝取營養成分,以養五臟之氣,從而維持機體的生理活動。所以,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。

二、氣的生成

人體的氣,來自父母先天之精氣、飲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氣(也就是營養物質,簡稱「谷氣」)和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。通過肺、脾胃和腎等臟器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,將三者結合起來而生成。

先天之精氣,依賴於腎藏精氣的生理功能,才能充分發揮先天之精氣的生理效應;水谷之精氣,依賴於脾胃的運化功能,才能從飲食物中攝取而化生;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,則有賴於肺的呼吸功能,才能吸入。因此,從氣的來源或氣的生成來看,除與先天稟賦、後天飲食營養,以及自然環境等狀況有關外,均與腎、脾胃、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關。腎、脾胃、肺等生理功能正常並保持平衡,人體的氣才能充沛;反之,腎、脾胃、肺等生理功能的任何環節的異常或失去協調平衡,均能影響氣的生成,或影響氣的正常生理效應,從而形成氣虛等病理變化。

此外,在氣的生成過程中,脾胃的運化功能尤其重要。因人在出生以後,必須有賴於飲食物的營養以維持生命活動,而機體從飲食物中攝取營養物質,又完全有賴於脾胃的受納和運化功能,才能對飲食物進行消化、吸收,把其中營養物質化為水谷精氣。先天之精氣,必須有賴於水谷精氣的充養,才能發揮其生理效應。所以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說:「人受氣於谷」,《靈樞·五味》說:「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,一日則氣少矣」。

相關文章

口吃如何治療?

口吃如何治療?

《王者之聲》的故事是講述現任英國國王查爾 […]

更年期的骨質疏鬆吃什麼?

更年期的骨質疏鬆吃什麼?

研究統計有8成婦女過了40歲之後,會逐漸 […]

人性的蜘蛛絲

人性的蜘蛛絲

蜘蛛之絲是芥川龍之介第一篇童話形式的小說 […]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