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的兒子從小在富裕家庭長大,在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下成長,所有的長輩都疼愛他。
尤其是母親的溺愛。還在學步的時候他愛吃巧克力,就買許多的巧克力讓他吃到血糖過高;小學的時候,他愛喝手搖杯,每天給他零用錢去買一杯,喝到過胖;國中的時候,他早餐愛吃超商重口味的微波食物,餐餐瀰漫著塑化劑。
他的母親認為讀書非常辛苦,從小功課要求一般般就可以。直到他要考高中了,還試圖引導他選擇比較不累的三、四志願,但其實他的能力是足以衝到第一、第二志願。後來,朋友為了孩子的將來,聘請我去當家教,起初我只著重在功課,功課進步了,提升他的成就感,他看到自己成績進步,相信自己是有潛能的,就更願意相信自己是可以進步的。
後來他逐漸強壯到可以抵擋同學們頹廢的浪潮,選擇不隨俗地去看輕小說、不在上課時間看手機、不跟迷哥迷妹討論black pink的流行音樂…,把握每節下課時間問老師問題,即使他被同學視為怪胎、被孤立,他也不在乎,選擇開始為自己的人生打算,不隨波逐流,堅持挑戰自己!
雖然教育小孩不一定要採取虎媽虎爸們斯巴達式的教育,但是小孩吃點苦,嘗試改變自己,在人生的旅途裡學習到更多堅毅、韌性的性格,不管最後考試的結果是否盡如己意,但他終究能夠為自己的人生添加一種成就的可能!整體而言他還是成功了!
我從他身上,看到轉變的可能。尤其在青春期,這段容易產生偏差觀念的時期。或許會有人認為唸好高中、考上大學,有什麼了不起?拿到博士學位最後還不是賣雞排。對於家財萬貫的人而言,或許認為成績不重要。然而成績真的不重要,讓小孩吃點苦,好好讀書是逼出孩子們的潛能,養成克服困難的耐力,畢竟漫長人生父母不一定都能在身邊陪伴,財富不是人生的全部,雖然它很重要,但把書讀好、充實知識,確實是人生更得值得追求的目標。
「錢≠人生」,更不要怕小孩吃苦,鈴木一朗說:「教會孩子們每次一點一點去超越極限,然後不斷重複。」這個信念造就了美國大聯盟之亞洲奇蹟—朗神!
父母親對子女的思考引導很重要,怕小孩吃苦等於剝奪他們累積成長經驗;父母親對子女價值觀的涵養更是重要,吃苦等於為人生吃大補帖,儲備能量!